本次主要解讀GB2760中帶入原則3.4.2。本條是2014版GB2760新增條款,針對的是為食品終產品“量身定制”的食品配料中添加在終產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的做法。 另外,食品中因原輔料本身含有或加工工藝如發(fā)酵產生某代謝物等,即行業(yè)通常所說的“本底”。本底與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并無直接關聯(lián),但人們常因不了解本底概念而僅僅依據(jù)測定結果來簡單地進行判定,混淆了“不得使用”和“不得檢出”,尤其在檢出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可能考慮不周。因此本文也會綜合已有文獻或資料,歸納出業(yè)界較為關注、在食品中存在本底的化合物。由于區(qū)域、季節(jié)、原料、工藝不同等都會影響本底水平,歸納情況僅作為參考。 作為食品生產經營者、檢驗機構、監(jiān)管部門等,都應從盡可能防控食品安全風險角度出發(fā),科學合理地應用好“本底分析”。
本條規(guī)定的在食品配料中添加的食品添加劑,是為了在特定終產品中發(fā)揮工藝作用,而不是在食品配料中發(fā)揮工藝作用。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:(1)此添加劑必須是GB2760規(guī)定可以使用于該食品終產品中的品種,而且在配料中的使用量要保證在終產品中的量不超過GB2760的規(guī)定。(2)添加了上述食品添加劑的配料僅能作為特定食品終產品的原料。(3)標簽上必須明確標識該食品配料是用于特定食品終產品的生產。 比較常見的這類食品配料有:用于肉制品加工的復合調味料和裹粉、煎炸粉,其中加入著色劑、水分保持劑、膨松劑、酸度調節(jié)劑、甜味劑、抗氧化劑、防腐劑等,在最終產品肉制品中發(fā)揮改善色澤、調整口感、增加風味以及提高出品率等工藝作用。用于糕點加工的蛋糕預拌粉,其中加入膨松劑、乳化劑、增稠劑、水分保持劑、酸度調節(jié)劑、著色劑等,使最終產品糕點品質改良,更具彈性和松軟性。糕點專用油脂,加入β-胡蘿卜素油溶性色素,可充分分散均勻,用于各種中西式糕點中。另外,還有冰淇淋預拌粉、碳酸飲料用糖漿、面包專用小麥粉、果凍布丁用粉等,為使用方便,可能預加入甜味劑、著色劑、增稠劑、防腐劑、膨松劑、乳化劑、水分保持劑、酸度調節(jié)劑等。 因此,在某食品中檢出某添加劑時,要考慮是否存在3.4.2帶入原則。一是要注意標簽是否明確標識用于某種特定食品終產品生產;二是檢出的量,按照配比換算到終產品中的量后,是否超過GB2760規(guī)定的用量。
GB2760規(guī)定不得使用某食品添加劑的某食品中檢出時,尤其檢出水平較低情況下(本質上不發(fā)揮工藝作用,檢出不意味著使用),不僅要考慮帶入原則,還要考慮是否存在本底,為更科學,更準確地進行綜合判定,下面匯總可能帶入的化學物質名稱和相關食品品種。(見圖表)圖表:可能存在本底的食品添加劑涉及食品品種(僅作為參考)
苯甲酸天然來源很多,自然界許多動植物本身存在苯甲酸。食品中苯甲酸主要有幾種途徑:一是本身就屬于自然界次級代謝產物,二是植物和微生物體內的苯丙氨酸的代謝降解生成苯甲酸,三是馬尿酸在乳酸菌作用下水解生成苯甲酸。關于苯甲酸本底研究文獻很多。綜合來看,要注意牛奶及其制品、發(fā)酵食品(如酸奶、葡萄酒、黃酒、豆豉等)、干大棗、蜂產品、蔓越莓等。中國蜂產品協(xié)會也曾指出,研究發(fā)現(xiàn)蜂蜜中苯甲酸含量與蜂蜜品種、原料區(qū)域、儲存條件、儲存時間等因素密切相關,并聲稱收集了160個批次的蜂蜜成品和原料,苯甲酸檢出率達 85%以上,檢出值在0-16mg/kg之間。而乳及乳制品中苯甲酸含量與微生物有很大關系,主要是馬尿酸在乳酸菌作用下水解生成苯甲酸。
有研究表明,小麥粉中磷酸鹽本底含量在2.55-3.59g/kg之間,而生鮮肉中磷酸鹽本底含量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含量已接近或部分超過GB2760規(guī)定的限量值,因此了解本底水平尤其重要。
鋁是自然界中豐富的元素,不少食品中都存在鋁本底。綜合文獻來看,發(fā)現(xiàn)花椒、茶葉、海苔等含量較高,在食品中如使用了上述原料,需綜合考慮判定。但從食品安全風險角度考慮,即使為本底帶入,如某食品輔料易富集較高含量的某化合物,生產加工者也應加強對原輔料風險因素控制或調整配方比例,盡可能減少終產品中含量。
另外,查閱一些產品標準,也能積累一些產品中某些化合物的本底要求,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考,如: NY/T843-2015 綠色食品畜禽肉制品,亞硝酸鹽(以NaNO2計)<4mg/ kg; NY/T898-2016 綠色食品含乳飲料,苯甲酸及其鈉鹽(以苯甲酸計)≦10mg/kg; GB/T21732-2008 含乳飲料,苯甲酸≦30mg/kg; GB/T13662-2018 黃酒,苯甲酸≦50mg/kg(標準中備注黃酒發(fā)酵及貯存過程中自然產生的苯甲酸); GB/T15037-2006葡萄酒,苯甲酸≦50mg/kg。 文中只依據(jù)現(xiàn)有資料列舉了可能的本底情況,但因客觀情況不能給出具體的水平值,也未能囊括可能存在的其他所有本底情況,這需要我們在工作開展中不斷積累和發(fā)現(xiàn)分析。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在日常開展工作中,對一些原則的理解偏頗往往是由于不知或對標準認識不到位引起的,因此日常要多看多想多收集。筆者對此方面信息收集的體會如下:要多和同行交流,多查閱文獻(例如,搜索本底關鍵詞),多和行業(yè)交流,也可以日常收集一些原輔料來進行摸底調查,還可以多了解一些后處置風險排查中關聯(lián)的靶向線索。這樣,關鍵信息就會日積月累,在我們檢驗結果判定、風險原因排查、食品安全信息交流等過程中,就能做到更為客觀和科學的綜合研判。